滤料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滤料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从0到1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商业书

发布时间:2020-06-29 17:07:47 阅读: 来源:滤料厂家

2014年的年关岁末,有本书频频出现在各种年度书单中抓住了我们的眼球——《Zero to One》,这本预售就立刻占据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的新书,被一批创业家和企业家评为“迄今为止最好的商业书”。当我们的好奇心不断放大,该书的中文版终于即将面市,今天虎嗅读点抢先奉送《从0到1》精彩章节,在大势汹涌的创业浪潮里,领先一步。

《从0到1》写得清晰、理性又实际。不只是企业家,每个不满于现状、对世界前景有想法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经济学人》

作者简介

彼得?蒂尔(Peter Thiel)

被誉为硅谷的天使,投资界的思想家。1998年创办PayPal并担任CEO,2002年将PayPal以15亿美元出售给eBay,把电子商务带向新纪元。2004年做了首笔在Facebook的外部投资,并担任董事。同年成立软件公司Palantir,服务于国防安全与全球金融领域的数据分析。蒂尔联合创办了Founders Fund基金,为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几家出色的科技新创公司提供早期资金,其中多家公司由PayPal的同事负责营运,这些人在硅谷有“PayPal黑帮”之称。他成立了蒂尔奖学金(Thiel Fellowship)鼓励年轻人在校园之外学习和创业。他还成立了蒂尔基金(Thiel Foundation),推动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长远思考。

布莱克·马斯特斯 (Blake Masters)

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选修彼得?蒂尔的“初创企业”课,将细心整理的课堂笔记发布到网络,引起240万次的点击率。随后,彼得?蒂尔参与将这份神奇的笔记精编成为本书。

前言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 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 佩奇或是谢尔盖· 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 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当然,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比创造新东西容易。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 到n 的改变,增添许多类似的东西。但是每次我们创造新事物的时候,会使世界发生从0 到1 的改变。创新的行为是独一无二的,创新发生的瞬间也是独一无二的,结果新奇的事物诞生了。

美国的公司,如果不在艰难的创新上进行投资,不管现在有多挣钱,将来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我们对已有业务进行调整,获取了它能给予我们的一切,会怎样呢?尽管听起来不可能,但答案似乎比2008 年的危机更糟糕。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私营还是公共机构,管理体系都极为庞大,寻求新的途径就像是希望奇迹出现一样。事实上,如果美国的工商企业想要成功,需要成千上万个奇迹的出现,这实在是太让人沮丧了,但有一件重要事情除外: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是因为人类有创造奇迹的能力。我们称这些奇迹为科技。

科技是神奇的,因为它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将我们的基础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他动物受本能的驱使可以建造蜂巢等,但是,只有人类能够创造新事物,想出新方法。人类决定建造什么并非基于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基本选项,而是通过创造新科技,重新改写世界历史。这是我们教给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基本常识,但是,在这个不断重复已有成果的世界中,它却很容易被人遗忘。

《从0 到1》一书是关于如何创建创新公司的,主要基于本人作为PayPal和帕兰提尔公司(Palantir )创始人,以及Facebook 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上百家初创公司投资者的经验写就。虽然我注意到许多模式,书中也有所涉及,但是本书绝非成功秘籍。创业秘籍并不存在,因为任何创新都是新颖独特的,任何权威都不可能具体规定如何创新。事实上,我注意到一个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此书源于2012 年我在斯坦福大学所教授的一门关于创业的课程。大学生可能娴于几项专业技能,但是许多人从未学过在广阔的世界中如何应用这些技能。我教授此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超越学术专业设定的路径,开创广阔的未来。我的一个学生布莱克· 马斯特斯记下了详细的笔记,在校内外广为传阅。在《从0 到1》一书中,我和他一起对笔记进行了修改,以适合更广泛的读者阅读。相信创新的未来不会只限于斯坦福大学或者硅谷。

精彩文摘

第一章 未来的挑战

每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

这个不绕弯子的问题听上去很容易回答,其实不然。它挑战智力,因为每个人在学校接受的知识都是已被肯定的,一定被人赞同。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并不为众人认同的看法,这需要勇气。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

通常,我听到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这些回答都不好。第一和第二个陈述可能是对的,但有许多人已经表示赞同了。而第三个只简单套用了常见辩论中一方的观点。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但事实却是X 的对立面。”我之后会在本章给出自己的回答。

那么,这个反主流的问题和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从小处看,未来只是还没有到来的时刻的集合。但是真正使未来如此独特和重要的并非因为未来没有发生,而是未来的世界会与此刻不同。这样看来,如果我们的社会在之后100 年都没有发生变化,那未来就在100 多年之后。如果在之后10 年世界改天换地,那未来就触手可及。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但变化必须基于当今的世界。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的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

从0 到1:进步的未来

我们期待的未来是进步的。进步可以呈两种形式。第一,水平进步,也称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已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 跨越到n。水平进步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它是什么样。第二,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 到1 的进步。垂直进步较难想象,人们需要尝试从未做过的事。如果你根据一台打字机造出了100 台打字机,那就是水平进步。而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又造出了一台文字处理器,那你就取得了垂直进步。

从宏观层次看,可用一个词代替水平进步,即全球化—把某地的有用之物推广到世界各地。中国是全球化的范例,它的20 年计划就是成为今天的美国。中国已经直接复制了发达国家的有用之物:19 世纪的铁路、20 世纪的空调,甚至整个城市。也许这种复制可以使中国在建设道路上少走几步—比如,不用安装陆上线路,直接实现无线通信,但是,这依然是在复制。

垂直进步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科技。近数十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给硅谷冠上了“科技之都”之名,但科技不仅限于计算机技术。任何新方法,任何可以使事情更易完成的方法都是科技,这才是对科技的正确理解。因为全球化和科技是不同方式的进步,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存在其中之一,或是都不存在。例如,1815~1914 年间,科技迅速发展,全球化也快速蔓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71 年基辛格访华,科技发展快,但全球化速度缓慢。从1971 年开始,全球化加快,而科技发展只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

在全球化的时代,不难预见,在未来数十年中世界会更加一体化,更加趋同。甚至连日常用语都显示出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科技时代已经结束,例如所谓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表明“发达”国家已经获得了能够获得的一切成就,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需要奋力赶上。

但我并不认同。对于上文的反主流问题,我的回答是: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科技更有影响力。没有科技创新,也许中国能源产量在未来20 年会加倍,但造成的空气污染同样也会加倍。如果印度的亿万家庭也都像现在的美国家庭那样生活—只用现代工具,结果也将是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种旧方法去创造财富,那么创造的就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在资源稀缺的今天,丢掉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不会长久。

历史进程中从不会自然出现新科技。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成不变的零和社会,在那个社会中,成功意味着从别人手中掠夺财物占为己有。他们极少去创造新的财富来源,长远来说会导致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难。从原始农业生活开始,到中世纪有了风车、16 世纪发明了天体观测仪,人类社会上万年的时间仅有零星的进步,直到18 世纪60 年代蒸汽机出现再一直到1970 年左右,现代世界才突然经历了一连串的科技进步。最后的结果是,我们继承的社会比之前任一代人所能想象到的都更富足。

没有一个世代像20 世纪60 年代末我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希望这种进步可以持续,他们希望一周只工作4天,能源便宜到不需要计量,度假可以去月球,但这些只是想象。智能手机使我们忽略了周围,也使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事物有多陈旧:只有电脑和通信自20 世纪中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父母那一代对更好未来的期待是错的—他们只是错误地认为这种美好的未来会自己到来。今天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创造出新科技,使21 世纪比20 世纪更和谐、更繁荣。

创业思维

初创公司往往是新科技的诞生地。从政界开国元勋到科学界的英国皇家学会,到商界的飞兆半导体公司的“叛逆八徒”,人们肩负着让世界更美好的使命而聚成小团体。对“小团体”这种现象最简单的解释很消极:因为在大组织中发展新事物很难,而单打独斗更是难上加难。官僚阶层行动迟缓,效率低下,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冒险。在功能极端失调的组织中,要想获得晋升机会,告诉别人你在工作比挽起袖子做事更重要。(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就是这样,你应该现在就辞职。)从另一个极端说,如果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初创公司遵守这样一个原则,你需要和其他人合作来完成工作,但也需要控制规模,使组织有效运转。

从积极的角度说,一个初创公司就是说服一群人,一起规划并铸就新的未来。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是新思想,新思想甚至比灵活性更重要,而规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间。这本书提出了在创新之路上获得成功必须要解答的问题:它并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单纯提供知识,而是一场思维运动。而恰恰每个初创公司都不得不做这场思维运动: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

附:目录

前言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第2章 像1999年那样狂欢

第3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第4章 竞争意识

第5章 后发优势

第6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第7章 向钱看

第8章 秘密

第9章 基础决定命运

第10章 打造帮派文化

第11章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第12章 人与机器

第13章 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第14章 创业者的悖论

结论 停滞不前,还是临近奇点

致谢

小编注:若您爱读书爱读点,我们欢迎您关注虎嗅网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书入法”(Roobook)。你的一部分是你读过的书决定的,书入法精心挑选好书和美文,愿你在此每日遇新知予你欢喜。

金大宝代理

金大宝官网

现代金控金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