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料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滤料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从性谈起老年人有很多秘密没告诉你[新闻]

发布时间:2020-11-13 14:44:14 阅读: 来源:滤料厂家

潘绥铭?口述;采访整理 张雄?编辑郑廷鑫/图 本刊记者 梁辰

?

几个月前办完退休手续,性学家潘绥铭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老年人,接受并承认这点,心安理得打入老人圈,竟真有新发现。

?

在熙攘校园的人流中,那是一个退休者所独有的闲适背影。潘绥铭还带着去年冬天那顶帽子,我记忆中那个饱满锃亮的大脑门的印象将会被它取代。那是贴心的学生送给他的一顶二战时期德军M43山地帽仿品,除了跟他一样的军迷,很少有人关心这点。毕竟这里不是欧洲,这顶政治不正确的的帽子从未给他惹来麻烦。老潘戴了4年,一共引起两次好奇的询问,其中一次被认为是“八路帽”。潘教授时常感叹年轻人的历史虚无主义,那么戴纳粹军帽上街而无人抗议或许可以作为记性不佳的新人类送给潘教授的一项福利。

没有人会在60岁的时候服老,去年几乎同样的日期在同样的位置他这样告诉我。时隔一年他换了口径,说自己几个月前办完退休手续,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老年人,接受并承认这点。他说文科学者从来不会真正退休,他们会像农民那样工作到生命的尽头。在他的研究所,我们聊起老年人的性,这几乎是中国学界的盲区,也是他退休后给自己开辟出的新天地。

?

1.?老年之性为什么被遗忘?

?

?“除了阴茎插入阴道,老年人的性还有各种方式……。”

这是我去九个老年网站注册发帖子,召集参加“老年知性恳谈会”的邀请书中的一句话,结果就因为那六个字,全被删帖了。其中有四个网站连我id也给封了,再也上不去。只有一个网站保留了,因为管网络安全负责删帖的那位老先生支持我的想法。所有管理层都臭骂他为什么不删,老头据理力争:所有医学书里都写着这个呢。后来这位老先生不仅来参加了我们的恳谈会,还说服了管理层,准备让我去给大家讲讲老年人的性。

网站删帖背后潜含什么意思?我觉得是对于“性”这个字,绝大多数人包括老年人还是按照“阴茎插入阴道”这个来理解,光看这几个字就烦了。“我们都这么老了,哪还有这个?不需要了”。他不会再往下看,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尤其是,老年人还可以分为“少老年”(70岁以下)、“中老年”(80岁以下)和80岁以上的“老老年”;无论男女,越老越反感那种“插入的性”。

2014年9月和12月,我组织了两次老年人说自己的性的恳谈会。事先我检索关于中国老年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从1980年以来共一万多篇,大多数是医学角度,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将近一千篇。但里面关于老年人的性的只有四篇,三个小豆腐块,还有一个是文学评论。这个情况我也没想到,大吃一惊。

这个社会怎么啦?人人都知道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白发浪潮”已经席卷城乡;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来关注老年人的性问题呢?

这个国家怎么啦?从中南海到居委会,层层都设立了老年工作的机构,再加上什么老龄委、干休所、老年活动中心等等五花八门的单位,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来谈谈老年人的性问题呢?

这个学术界怎么啦?为什么讨论老年之性的,哪怕非常粗浅,却只有区区4篇文章?难道中国的医生和学者中,就没有一个超过60岁的?就没有一个人敢于谈谈自己的性问题?

说到底,我们这些中国老年人自己又怎么啦?我们为什么不愿、不敢、不能、不屑于说出自己的性问题?

?

2.?皮肤才是性感受器官

?

我觉得,就是因为一说“性”,人们就老盯着那个“插入”。

其实,从纯粹生理学角度来看,在胎儿三个月的时候,生殖器都没分化,就有小小的肉隆起,它就会勃起。这就是性的开始。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弥留之际也可以(而非必然)勃起,只是儿女们不大好意思去看,也很难看到。这也是性,最后的勃起,就是生命力最后一次表现出来。女性的阴蒂也会勃起,也是贯彻生命始终。所以,性首先是勃起,插入和高潮那仅仅是结果和完成。性是生命的标志,与生俱来,随生而去。

其次,从1974年以来,国际生物界和医学界已经形成共识,但在中国很少传播,就是“性系统”的概念。过去叫生殖系统,现在认定是一个独立于生殖的不同的器官系统。性是以大脑皮层为控制中心,引起了周身反应,包括勃起和插入等等行为。那么,性系统是怎么被启动的呢?是通过刺激皮肤啊。因此性的感受中心就是皮肤。最敏感的是哪里?在皮肤与粘膜的结合处啊,阴茎与阴道仅仅是其中之一啊。

人的敏感区可能不一样,但都是通过皮肤输入性的刺激,才能造成勃起,完成后面的过程。所以明白了皮肤是性器官,老年人不再插入了,怎么就是没性呢?他的性要求很强烈,皮肤饥渴呀!我上课跟那些小孩说,你去看你爷爷奶奶,提溜什么点心,什么果子呀?去摸摸他的手,你摸摸他!你抱抱他,给他挠挠痒,老年人缺这个呀。

所以我们办了两次老年知性恳谈会,以后还会就继续办下去。一开始叫做“老年之性”,后来觉得这其实是老年人在性方面的再教育,所以改为“知性”,就是人老了,更要知道性,知道皮肤的性、勃起的性,而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插入。

我举办这个活动,客观上也有个刺激。最近一两年传媒上在说,老年人嫖娼的增加了,性病增加了。两年前我也不理,跟我没大关系,我没把自己划老年里头。今天看来这就是侵犯我的利益,按人权观点我就得跟你战斗了。

其实,他们那个根本不值一驳。我觉得最可笑之处,你们都是学自然科学出身的,数学比我强一万倍,怎么能拿构成比来代替发生率呢?所谓构成比,就是在得性病的人里,有百分之多少是老年人。分母是所有得性病的人,却不是所有老年人。可是发生率,分母应该是所有老年人,中国现在两亿老年人里究竟有多少得了性病,这才叫发生率。现在把构成比当成发生率在宣传,其实就是误导啊。卫生部还下了一个专门的课题,要研究需不需要在政策上做出改变。我说这可真闹大了,都要影响政策了,你说荒谬不荒谬?分母搞错了,小学四年级的算术啊。

当然,“无性”或者“不再要性”的老年人也非常多。可是,你是自然就没有了,还是认为应该没有才没有的?大多数老人其实是根据中医推论出来的,劳色伤身、戒欲保命等等。可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误区。中医有两千年经验积累没错,可两千年里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恐怕连五十岁都不到,人生七十古来稀嘛。所以,中医在别的问题上经验都很丰富,可在老年人这里却恰恰是最没经验的。你怎么能盲目相信呢?

尤其是,哪个中医告诉你不能相互抚摸和按摩啦,谁告诉你不能给他/她挠痒痒?谁告诉你不能挨着睡了,你干嘛就分床分房?

很多老头都说:老太婆不要啦,我当然就没有啦。可是老太婆不要什么?不就是不要插入吗?她们不要抚摸?不要依偎?不要牵手?别老是把性想得那么狭窄啊。

?

3.?是更年期,还是第二春?

?

我那中国人的性调查都做10年了,就没往这想,没做过这分析。想起来谈老年性的时候,把那些数据拿出来一算,发现跟年轻时候比,老年人下降没错,但跟10年前比,性交次数少的下降了,次数多的上升了,二者归一,总体上增加了。这种变化更多的应该是意识上的,也就是老年人的“性觉悟”提高了。

因此在恳谈会上,大家一个个都搂不住,咱也没有发言时间表,都很活跃,而且还有争论。但都是老年人嘛,心态比较好,没有吵架的。大家发言说的东西基本我都没想到,因为过去你没研究过这个。尤其是女性里面,她这种可替代性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男人总是觉得,要么有要么没有,有的话往往是不可替代。比如说用性玩具、充气娃娃,大多数老年男人都反对,他觉得那是替代,他觉得哪怕不是阴茎插入阴道,哪怕是拥抱接吻也得是个真人,这个不可替代。

老太太发言比老头们开放,把老头们都给调动起来了。她们认为,有些医生错误地用老头子的“猝死”来恫吓老妻,结果给她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想做也不敢了。她们还提出来:孙子辈是敌人。孙子孙女一出来,老夫老妻活生生被拆散,这是原话。本来是还有点儿(性生活)的,或者还可能继续有的,老太太一去看孩子,得,就拆散了。男人一般不太想到这种事,她们就很敏感。

再一个说更年期,我以前也没仔细琢磨过。她们都反映根本就没什么更年期。她们觉得这东西他妈根本就是人造的。一旦信了这东西你还真跟着变。其实不就是阴道分泌物减少吗?且不说有一大堆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而且谁叫你还去强求插入的呢?女人的性、性敏感区和性行为方式都比男人更加广泛更加丰富,活到老了,女人为什么还不为自己活一回啊,为什么还要坚守那种其实主要为男人服务的性生活方式啊。

再说所谓的雌激素减少就不想性了,那是说青少年,没有性发育就不会想性;可是老年人活了一辈子,你不再是一张白纸了。你不留恋性的美好吗?你只希望苟延残喘却不再需要生命的辉煌吗?那你干嘛自觉地把性给“戒”了呢?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具体方式变化了而已。但是,还是要想,才能想要,才能获得啊。当然你可以说这种第二春是特例,但是这特例以前咱也不知道啊。

至少咱们现在通过恳谈会知道了,老年人的性生活其实是无比丰富,其实是超越了年轻人那种“唯有插入”的狭隘。人类的性,繁花似锦、万紫千红,具有无限的多样性;老年人也是一样。在我们的恳谈会上,就有各种不同的呈现:既有纯生理的,也有纯精神的;既有生机勃勃的,也有心静如水的;既有旧梦重圆的,也有老树新芽的。大家都能够深切地相互理解,不仅没有阻碍交流,反而加深了友谊。但是关键是,要说出来,一定要说出来,非说出来不可!

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生命的意义仅仅在于传递基因。可是对于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却如同千年古酿,愈老愈醇;而且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所以恳谈会上有人提出,老年之性就是智慧的性、知之的性、感悟的性,是阅历+经验+心胸+新知识。它可能没那么激情了,也不会那么频繁,但是更加醇厚,更加自如。因此这不是衰老而是创新,不是走向“无性”而是迈向“性”的更高要求,因为我们的判断标准、交往经验、选择能力都更高于中青年,也更高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因此,我们不是夕阳红,最终也不是日落西山,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群山小”。最终,哪怕是化作一缕青烟,那也是“直上重霄九”。

这就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应该抓牢最后的机会,把它传输给下几代人,为中国的性文化,抹上我们自己这一代的亮色。

?

4.?我第一次成为“主体”

?

一开始老年人都说,你们想做这个研究很好,我愿意给你们提供点材料。我说你看看有人记录吗?一不录音二不记录,而且不是老年人一概别来。这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研究写论文;咱们这个恳谈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就是要提倡:我们老年人,如果自己不谈自己的性,那还指望谁来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和帮助我们?即使我们真的是“万念俱寂、心如古井”,那也应该大声地说出来:我就是“无性”,我不再需要性,我渴求其他的补偿或者替代。这就是主体建构的研究方法。

在会上我也谈自己的经验。退休以前我一点没觉得自己是老人。按年龄其实一过六十就算,但只要没退休,你就想着,似乎还能一直往前走。今年三月一退,马上觉得,哎,我是老年人,忽然想到自己还有这个身份。所以我现在开会说话,就不是客观研究者啦,我第一次变成研究的主体了。

这就是我提倡了十年的“主体建构”的思路,现在我自己开始做了。主体自己站出来进行建构,这个过程就是结果,就是意义,就是价值。如果最后大家都认可,那就是我们这帮人建构出一些东西了。即使这东西别人不知道,也没传播开,但它在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就算我们都死了,它也存在过。

这就是主体建构思路,也叫实践社会学或者行动社会学,在国际上和台湾都是一个学派,也都是一门专业课,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这本身就是在进行研究。老师算工作量和学术成果,学生则是根据表现拿学分。你在大陆这么干?除非校长不知道,知道非把你开除不可。我们所谓的教学就是蹲教室里面听,连实习都得报计划受限制,跟人家距离太遥远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我自己身为一个老年人,跟别的老年人一起呈现出我们自己的性,那就是我们这个主体,在建构人类的性知识了。所以有一位参加者还想编一本“老年性知识手册”,来找专家;结果被大家给尅回去了:如果老年人自己都不站出来说话,你能瞎编出什么来?咱们自己才是专家,能听懂不?

?

5. 给心灵找一个不会退休的处所

?

有些人觉得退休之后一下子自由了,但是也失落了。体制内的人,他从枷锁中脱离出来,可是又没有新的地方可去。学理工科的,他退休没有设备没有实验,只能放弃,无所适从。他们退休前后反差太大了,你原来有目标有任务,一退休哪有目标啊,只能用一些励志的说辞,说什么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等等。可是农民、社会底层的人,还有像我们这种搞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就没有这种反差,我们的目标从来都是自己的,从来都是为了自己必须做下去,因此也就没有失落感。

老年人里,还有人信“心灵鸡汤”,很认真,背得溜溜的。我就觉得60岁的人了,你还心灵鸡汤?那是20岁以下的人看的,他不知道社会什么样。你这一辈子过来了还心灵鸡汤,一看就是没给自己活过。

其实,社会还需要你吗?只有老医生老教授还勉强卖得出去。从你家庭来看,你儿女需要你吗,你老伴需要你这样吗?欧洲现在主流意识就是老年人退出社会,你发挥什么余热,别逗了,你过自个小生活,不要干扰社会就够了。

反过来,凡是有自己的事业的人,就会一直干到死的那天。我们人民大学的一级教授郑杭生,前些天刚去世,两个月前还带学生出去调查呢。他哪是发挥余热,哪需要什么第二春呢,只有死了才会停。

所以说,现在很多老年人的孤独寂寞其实是被体制给害了。他们一辈子做的仅仅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自己需要的心灵寄托;所以退休了就害怕自由,逃避自由,非要去一个什么单位兼职才消停。国家给他们设立一大堆机构也是无奈之举,其实既是“圈养”也是“赎买”。

当然我这话说给老年人已经晚了,更主要是说给下一代听的。你总会老的,那么就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不会退休的处所吧。

?

6.死,要当成一种美

?

退休跟过去比,就是把自己划到老年里了。锻炼多一点,就是去颐和园走路,成千上万的人在那儿走。高兴了,天好了,就去走个几公里。也没什么规律,每天规律锻炼那种我觉得又没意思了,人变成了钟表,就为延长那几年寿命。谁知道你最后几年什么样啊?现在你预期最后几年活蹦乱跳,可是也可能你躺在床上痛不欲生,生不如死呢,你要那几年干嘛?

再一个,别去看,也别让别人来看,因为一看就坏了。我们郑老师就特别明白,得了病,谁也别来,谁也不见,不让自己失去尊严,不给后人留阴影。我原来一个朋友在深圳,我打电话追到他病房里了,他不告诉我什么病,说能不来就不来吧。我说我难得来一次深圳到你门口了。他说,哎还是不来的好啊。就是这样,人到最后都明白这道理,你走得要有尊严,不要给别人留下阴影。儿女家属那是没办法,要有办法的话最好儿女都不要来。我们中学老师去世前,大家都去看,而且约好一块看。后来才知道这犯错误了,不应该,老师看见我们也难受啊。那是五六年前,那阵大家都不太懂,约着一块去……搞坏了搞坏了。

我岳母去世时,信了基督一年都不到,教友都过来。但是他们事先都不来,他们都知道,那是增加你痛苦,让你留恋人生。你每看一个熟人来,你都不由自主想着要是再活几天多好,加重痛苦。其实顺顺当当走了就够啦。

你看很多老年人都说,锻炼身体,其实炼的什么?嘎嘣死。每天走路锻炼,就是要炼成吧唧一声倒地上就死,千万别躺床上三年。这事还真能练出来,你心肌脑血管越正常,死得越痛快,它是爆发式的。你每天吃着药,住进抢救室,不爆发,且死不了,一直熬到油尽灯灭,结果是增加自己和亲人的痛苦。

老年心态真不一样。我父亲那时候也说这个,我听也都听见了,也都知道有道理,但没这个感觉。你一旦把自个划成老年人以后,再回想这些你会发现,哎,有感觉。这几年身边几个朋友去世,发现他们都是这策略。可这些事你发现没有,社会上知道的真不多,儿女们能体谅的也不多。死,本身并不痛苦;可是没尊严、留阴影那不仅是痛苦而且是失败。

咱前面不是说了吗?咱们不信教,所以很难理解,死了,其实只是生命变成更高级形式了。咱们不是寻求死,而是欢迎它。如果咱们那时候还有“性”,哪怕是纯精神的,哪怕是最后一勃,那咱们不是还可以化蝶吗?多美啊。

《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12月27日

领商网

领商网

领商网